今夏之役~嚴防腸病毒
三歲以下的幼兒若罹患腸病毒,需要更審慎觀察病況,以免演變成重症!
疾病管制局表示,依照流行曲線及循環推估,腸病毒疫情將在六月中旬達到高峰,因此媽咪、爸比在未來半個月內,應特別留意小寶寶的衛生安全與身體健康狀況。
由於腸病毒沒有疫苗可施打,也無特效藥可使用,因此密切的觀察與及時就醫成為康復與否的關鍵。建議媽咪、爸比,自身多留意清潔,一回家就洗手,沐浴、洗衣、洗手應徹底清潔,才不會把外面的病毒帶回家傳染給小寶貝喔!
你認識腸病毒嗎?
台灣中部的溫溼度,腸病毒的最愛!
每年的腸病毒疫情,幾乎都是從中部地區開始流行,這是因為台灣南部地區較乾,北部地區則較冷,而中部春末夏初的溫濕度較適合腸病毒的傳播。
今年的病毒型態—腸病毒71型
今年流行的腸病毒主要還是71型,病毒型態並沒有很大的改變,因此在醫療技術的控制及治療上應無問題。然而,由於71型最容易引起重症,且發病到死亡時間只有三至四天,因此及早就醫成為最大關鍵!
腸病毒特性
不怕低溫與酒精
- 腸病毒在室溫下可存活數天,零下20度則可以永久保存,解凍後再生。
- 使用酒精、乙醛消毒,無法消滅腸病毒。
怕高溫、紫外線
- 加熱56度以上即死亡,因此若使用PES或玻璃等耐熱材質奶瓶,則可以熱水燙洗消毒。
- 寢具、衣物、玩具在洗滌過後,最好經過陽光曝曬較為安全。
傳染途徑
腸病毒的傳染途徑非常特別,它可依照進程與型態,而利用不同的途徑來傳染!
飛沫傳染
在感染初期,病毒在咽喉聚集,可藉由講話、飲食時口腔帶出的唾沫傳染給他人,為期二至三週。
糞口傳染
待病毒進入腸胃道繁殖,則病毒可經由糞便排出,若廁後清潔不徹底,有可能經由擦過屁屁的手再去觸摸食物、飲水、玩具…等,而傳染給他人。
接觸傳染
不論飛沫或排泄物所帶出來的病毒,皆可在室溫中存活數天,只要觸摸到沾有殘留污染物的物品或食物,然後再觸摸眼、口、鼻,一樣可感染發病。
症狀
一般症狀為口腔、手掌、腳掌出現水泡,俗稱「手足口病」,病程約7~10天。若症狀嚴重,則可能會出現腦炎、心肌炎、肺炎、下肢麻痺等症狀;因此,若孩子確定感染腸病毒,應密切觀察病況,若有重症前兆,應儘快就醫追蹤。
重症的四大前兆
根據疾病管制局的統計,目前腸病毒重症病例達51例,死亡5例。而未來半個月是腸病毒威脅最大的時期,因此家中若一旦有孩子感染腸病毒,家長一定要留意觀察是否有演變成重症的四大前兆。已感染腸病毒的孩子,只要出現四大症狀任何一樣,就要迅速就診。
- 持續發燒、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活力不佳、手腳無力或麻痺。
- 肌躍型抽搐,即四肢突發跳躍動作般的抽動。
- 持續嘔吐。
- 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。
腸病毒的預防及治療
333法則
- 三歲以下
三歲以下的幼兒,是最容易演變成重症的危險群,應特別留意觀察。 - 三天之內
腸病毒71型引起重症的病例,從發病到死亡約為三天至四天。因此在發病的最初三天,要密切追蹤病情變化。 - 三種危險症狀
最具代表性的重症危險症狀:昏睡、持續嘔吐、肌躍型抽搐。
治療
一般治療為輔助性治療,讓病童多喝水、多休息、給退燒藥,但不使用阿斯匹靈及抗生素。若為重症患者且年紀小於五歲,經醫師評估可由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。
另外,中部地區有兩間大型醫學中心積極採用「葉克膜人工心肺體外循環機」來救治重症病童,並以研究經費來報支龐大的葉克膜治療費用,效果十分顯著。
叮嚀
罹患腸病毒的孩子,通常在剛開始不會有明顯的發燒跡象,常常只有口腔內開始有水泡,讓孩子哭鬧又無食慾,也讓媽咪誤以為孩子只是天氣熱而煩躁不安,很容易因此而延誤病情!
建議媽咪,一旦孩子有跟日常不一樣的情形,如哭鬧、不吃(若不吃熱的而只肯吃冰涼的,更要留意),就應就醫探究是否生病,才能及早發現、及早治療,及早康復喔!